引 言
心理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也是一个具有强大张力和可讨论空间的话题。尽管从历史来看,基督教传统本身就有着非常悠久且丰富的心理资源,教会一直致力于心灵疗愈与灵魂医治的重要工作。“基督徒对心理学的思考与实践已经有数个世纪”。1然而伴随着西方的“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等一系列“世俗化”潮流,人类对自身处境的研究和理解越来越仰赖于理性与科学。教会的心理疗愈传统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建立了明确意义上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正式诞生。现代心理学明确表示,要了解人类生活,改进人类的状况,心理学可以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方法,同时并不需要宗教。心理学明确拒绝了基督教有神论对人类的理解,而是在此之外,建立了独立完整复杂的另一套研究人类的框架。在短短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现代心理学领域涌现出了大量惊人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新兴的现代心理学(其背后是现代主义传统)与古老的基督教传统的碰撞,产生了思想危机。
埃里克.约翰逊(Eric L.Johnson)指出,这场思想危机对基督徒群体而言,是“名副其实的严重危机“。原因在于,现代心理学对基督徒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面涵盖基督徒辅导中心、高等院校、相关书籍,甚至教会内部。然而,基督教对心理学的影响却微乎其微。两者之间呈现了不对等的单向影响关系。
埃里克.约翰逊进一步指出,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在于,“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科学为导向的文化中,现代心理学比它的任何前身或者世界观的替代品都更科学化。此外,当今大多数(主要是现代主义)知识分子认为,现代心理学拥有完全令人信服的理由:它对人类的了解比之前的版本更好——更准确、更全面、更少扭曲。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教会的危机。”2
如何回应这场危机?基督徒如何处理心理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如何带着信仰的眼光看待心理学?对心理学的盲目接受和应用对信仰而言是否有潜在的危险?基督教心理辅导的悠久传统在当下是否还有活力?心理学与基督教的对话如何真正展开?这些问题都是当下基督徒,尤其是基督徒教辅人员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埃里克.约翰逊主编的《心理学与基督教:五种观点》一书是对上述问题的集中讨论。
一、 探讨心理学与基督教关系的几个前提
要讨论心理学与基督教的关系,首先需要对心理学以及基督教都有所了解,需要在心理学话语体系与基督教话语体系中都有一定的经验和训练。《心理学与基督教:五种观点》一书,由埃里克.约翰逊(Eric L.Johnson)主编,大卫.迈尔斯(David G.Myers)斯坦顿.琼斯(Stanton L.Jones)、罗伯特.罗伯茨(Robert C.Roberts)、保罗.沃森(Paul J.Watson)、约翰.寇(John H.Coe)、托德.霍尔(Todd W.Hall)、大卫.鲍力森(David Powlison)等七位资深专业学者撰文。
提出了包括“多层次解释观”、“整合观”、“基督教心理学观”、转化心理学观“、”圣经辅导观“在内的五种主要立场。”这五个观点似乎代表了迄今为止最独特、阐述得最明确的福音派心理学和心理辅导进路。3“整本书宛若一场动态的学术盛会,不论是编者还是撰文者,都在这本书中表达了自己对“心理学与基督教”这一议题的深邃而独到的见解。
此书的基本形式是“复调”式的对话。由七位撰文者轮流表达观点,其中一位表达完毕,由另外几位学者对此观点予以回应。在顺序上主要按照各派对心理学的信任和接受程度来编排。而此书的读者,则相当于这场学术盛会的与会者。在此书的结语部分,埃里克.约翰逊对读者们提出了几点十分中肯的阅读建议。
1、 谦卑:获得知识的德性前提
埃里克.约翰逊认为,探讨心理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并非要在五种不同的观点中寻找唯一的一种正确立场,排斥其他立场,而是尽可能得听取不同的声音,了解不同声音背后的真知灼见,鉴别不同声音的可取之处与有待商榷之处,进而尽可能多得看到“最完整的画面”。
基督徒都承认,人类由于“罪”的堕落与败坏,无法真正认清神。我们都只能看到完整画面的小部分。因此,保持谦卑是寻求智慧的重要前提。这里的谦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承认”智慧以超验的方式从神而来“,二是”智慧由其他比我们更有知识的人转达而来“。4
因此我们不仅要始终在神面前安静自己,也应当认真聆听他人。”有些信念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有些人对事物的了解比其他人更透彻,我们也有可能比过去更好地认识事物。“5但归根结底,探讨心理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最终目的是”辨明神对心理学和基督教的看法。“6
2、 多个视角:立足点越多,对认识越有益
埃里克.约翰逊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更全面、更像神的看法,方法之一就是“借助越来越多能有效反映现实的观点。”7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而拥有不同的视角,这些不同视角的人进一步协作,从而接近神无所不包的视野,获得尽量完整的画面。同时,意识到观点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视角不同,那么在理解各流派时,读者就可能去思考以下问题:
1、他们在其心理学和心理辅导中有多重视实证研究、哲学、历史哲学、灵性和圣经;
2、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效法基督、与他建立关系是心理学和心理辅导应有的内容;
3、他们将专业力量集中在教会、当今学术界还是公共心理健康上;
4、他们更关注来自普遍恩典(或称创造恩典)并体现在科学与治疗中的祝福,还是更关注教会的议事日程,把教会看作身处大文化同时却逆文化的一个群体;
5、他们对现代心理学文本的诠释是偏向怀疑,还是偏向信任;
6、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科学,还是心理辅导和灵魂关怀;
7、他们更强调事实还是价值,描述还是评估,头脑还是心灵;
8、他们提倡的是教会与文化结合,还是教会保持其纯粹性;
9、他们更关注世俗主义,还是自以为义的极度属灵;
10、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人与神的关系,还是人与他人的关系;
11、他们认为心理问题与生物学、世俗主义关系更大,还是跟罪的关系更大。”8
当然,这并不表示每一种观点都可以不加考虑地接受,开放性并不表示无原则性。在保持谦卑开放的同时,埃里克.约翰逊提出了获得认识的另一个德性前提:批判能力。
3、 批判能力:获得认识的另一个德性前提
批判能力是我们思考双方或多方关系并尝试进行有效对话时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质素。T.S.艾略特在《宗教与文学》一文中指出,当我们开始发现每个作家的特性并对他们进行比较时,“我们开始变得有批判能力了;并且我们与日俱增的批判力保护了我们免遭任何一种文学个度占据我们的心灵……广泛阅读的价值不仅仅在贮藏和积累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得被称为知识丰富的头脑,而是在接受一个又一个强大的个性感动过程中,我们不再被某一个或某些少数强大的个性所操控。
各种对生活不同看法的观点栖息在我们的思想中,这些观点相互影响,并且我们自己的个性便会宣布我们独立的见解,并且在我们自己的独立见解中给予其他观点以适当的位置。”9
尽管艾略特在此处论述的主要是如何阅读文学作品,但是对批判能力的提倡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议题。我们想要避免傲慢、固执的恶习,同时也必须避免其反面:麻木地接受,没有任何造就。“真正的爱意味着尊重,而对话时彼此尊重意味着认真对待对方的陈述,发现明显错误或分歧就指出来。只有当我们采取立场、认识到差异、果断地批判对方(和我们自己)的观点时,才能产生教育。”10
因此,我们既不能毫无主见地全盘接受他人的观点,同时也不能固执己见,而是需要在保持谦卑、开放的同时,多加思考、辨别,从而懂得分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以此观照自身,促进自身观点的逐渐完备。只有具备了以上几点,对话才能够真正得以展开。
4、 对话:获取认识的社会性途径
《心理学与基督教:五种观点》的基本形式是对话。对话理论或称“复调”,来自于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对陀斯陀耶夫斯基小说的评论。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我们个人认识的发展中,与他人的对话至关重要。在最好的对话中,我们发自内心地接受对方为我们的同伴,所以我们倾听,期待了解一些唯有在他者帮助下才能知道的事。因为别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他们总会扩大我们的视野。即使他们错得离谱,我们也能够分辨,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
与此同时,我们“对他人的尊重不应损害自身的存在,也不应损害自己的立场或观点的相对价值。”“真正的对话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11莫尔特曼在《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中也提到过类似的看法。“使自己的观点显得绝对,是很愚蠢的。
采用一种绝对观点等于没有观点。这并不是相对主义。任何能理解相对性的相对性的人,都会把自己看作相对于他人的人;但这并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立场。将自己的观点视为相对于他人的观点这种做法意味着生活在具体的关系中,意味着联系他人的思考想出自己的看法。不具备关系就意味着死亡。这种关系性能够超越一种单一意识形态的绝对性,超越相对主义专制的一面。”12
以上几点都是《心理学与基督教》编者提出的对于此书读者的一些阅读建议,同时也是深入阅读思考此书有可能会带来的收获。
二、 对话的具体内容
《心理学与基督教:五种观点》一书按照顺序分别是大卫.迈尔斯的“多层次解释观“、斯坦顿.琼斯的”整合观“、罗伯特.罗伯茨和保罗.沃森的”基督教心理学观“、约翰.寇和托德.霍尔的”转化心理学观“、大卫.鲍力森”圣经辅导观“。撰文者并非每一观点的唯一代表,但皆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学者。
简单来讲,如果按照与现代心理学的亲近程度来区分,“多层次解释观”和“圣经辅导观”分别代表两个相异的极端观点。“多层次解释观”高度信任现代心理学,并主张基督教神学不应当被纳入心理学的领域。“圣经辅导观”则对现代心理学充满怀疑,认为在辅导中应当拒绝依赖任何现代心理学。其他三种观点,则或多或少都体现出将心理学与基督教进行或整合、或转化、或创新的尝试。
1、 多层次解释观
多层次解释观进路的倡导者多为学者或研究人员,通常是在基督教或非基督教高校任教的基督徒。这一进路强调“视角主义”,认为不同视角之间应当互补。比如,“生理学家可能将爱描述为某种兴奋状态。社会心理学家会研究各种特征和条件如何增强爱的情感。诗人会表达爱有时能带来绝妙的体验。神学家可能把爱描述成神为人类关系设定的目标。因为我们通常可以同时在不同层次描述爱,所以不必假定某个层次导致其他层次。”
与此同时,这一学派强调神学与心理学的明确界限,认为神学的介入对心理学的科学性并无益处。基督徒应当在观察世界时“擦亮模糊的镜片。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并带有偏见,我们就会小心避免把人类对自然或圣经的解释绝对化。”13
整合观的代表学者斯坦顿.琼斯认为,多层次解释观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对“优秀科学研究心怀热情“。但是,这一进路的问题在于,这一心理学研究”偏向于不含价值取向“。例如,在同性恋的问题上,多层次解释观以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和案例来论证同性恋行为的道德合法性。他们认为,同性恋者的性取向并非自主选择,而是先天性的生物因素导致的,因此个体不能因为先天的不可控因素而受到谴责。
斯坦顿.琼斯则提出了不少相反的科学研究数据。他认为,基督教在同性恋议题上有着十分明确的的价值观念,圣经反对的并非同性恋倾向,而是同性恋行为,这一点不应轻易妥协。
基督教心理学观、转化心理学观以及圣经辅导观的学者则不约而同地指出,大卫.迈尔斯的多层次解释观最大的问题是在对“人“的认识上缺乏基督教规范。“心理学永远无法完全解释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基督教心理学观)、“多层次解释观需要一种更全面的人观作为统一的科学视野。”(转化心理学观)、“迈尔斯的进路无法对人有透彻的认识,原因在于不够深入——不是因为他是社会心理学家,而是因为他对人的思考尚未彻底地基督化。”(圣经辅导观)
2、 整合观
如大卫.迈尔斯所言,整合观是和多层次解释观颇为相近的一条研究进路。不同之处在于,整合观的基督徒学者持有十分明确的基督教价值观,并将基督教信念作为他们在心理科学和行业实践中的根本。整合观是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派别。“以整合为基础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中心遍布全美,有一些还称为地方教会的事工。在主要的基督教心理辅导研究生课程中,整合法是官方推广的方向。”14
这一派的主要主张是:“身为基督徒,我们从根本上要忠于主耶稣基督,所以应该从基督教对人的本性、目的和呼召的解读,来建构我们对来访者的普遍理解。”15此外,在对待的教会、圣经方面,整合论者认为,尽管圣经已经启示了基督里完全生命的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知道的一切都可以从圣经中找到,包括我们想知道的关于儿童发展、人格、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的一切。”16
因此,我们应当借助世俗心理学,以期望能够透过心理学工作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人类。总的来说,”基督教整合论者的主要方法是由他的基督教信念深刻塑造的,同时他也要去芜存菁地融入世俗方法的智慧。归根结底,临床整合论者要谨慎有选择地使用世俗的概念和方法,并始终坚持先反映基督的品格,自己也扎根于基督教的人观。”17
多层次解释观对整合观基本上持高度赞赏与认可的态度。这两条进度都提倡重视并参与现代心理学工作。基督教心理学观对整合观的回应则指出,整合观没有能够分清优先次序。基督教心理学强调,应当坚持一种具有基督教特色的心理学。
早在20世纪之前,基督教传统中就存在心理学的前身,应当首先深入认识基督教所独有的心理学,然后再去考虑将现代心理学进行整合。转化心理学观则认为,其他几种进路,包括整合观,都存在“方法论决定本体论“的问题。圣经辅导观则再次强调,争论的焦点始终在于,“什么基本立场最能表达我们的基督教信仰?”18
3、 基督教心理学观
基督教心理学观是近十年来学界发出的区别于主流思潮,观点鲜明且独立的基督徒学者的声音之一。这一进路带有十分显明独特的基督教立场。同时也带有保守主义的倾向。基督教心理学主张充分挖掘基督教历史资源和圣经的思想资源,如基督教历史上的哲学家先贤、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等,从他们身上挖掘独特的基督教心理学资源。
此外,从圣经中开发具有基督教特色的心理学,如“登山宝训”、“agape”、“罪”、“宽恕”、“恩典等基督教特有的思想所具有的疗愈作用。“基督徒需要根据他们的基本假设和来自独特传统的资源来实践他们的心理学。”“基督教心理学模型背后的主要动力是,我们既持守信心,就不能直接把我们的心理学思想交由非基督徒来研究,甚至不能交由遵循主流心理学标准和方法的基督徒来研究。”19这一研究进路和圣经辅导观有诸多相似之处。
对于基督教心理学想要撇开主流心理学,独自创建另一种心理学的做法,大卫.迈尔斯不无忧虑地表示,基督徒轻视主流的成就,并非明智之举。“如果主流心理学的研究确实获得了重大发现和崭新认识,我们真的还想独自创建自己的基督教心理学吗?我们这样做会不会有可能脱离世界?难道我们蒙召不是要生活在世界上但不属于这世界吗?我们不是蒙召作世界的盐和光吗?因此,难道我们不是需要更多基督教学者下到运动场上而非站在看台上吗?“20
斯坦顿.琼斯则表示,整合观和基督教心理学观在持守信心这一点上是完全契合的。但是他对于基督教心理学要创办“自己的心理学”是存疑的。“基督教神学确实有核心承诺、核心相似点和一致性,然而,尽管基督徒接受了关于信仰的某些核心主张,他们在历史中还是对神学的诸多细节持不同意见。
自基督徒开始反思基督教心理学以来,基督徒对其本质也持不同意见——对德性、罪恶、情感、人格等都有不同看法。”琼斯认为,圣经和传统给基督徒的是根基性知识,但并不完整。因此,虽然每一位基督徒心理学家都应该尽力在工作上反映基督教的独特人观,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琼斯并不支持“基督教心理学观”和“圣经辅导观”。
4、 转化心理学观
转化心理学观的核心愿景是:在圣灵中做心理学。具体而言,转化心理学观强调,“所有人类活动(包括认识和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在于爱神爱人,因此,心理学需要一种更长远、更包容的模式,以经历了更新转化了的人为基督。
我们尽力做好心理学,以至于心理学家日渐被圣灵更新,在认识和做心理学的过程中对圣灵敞开——因为所有行动,包括做心理学,其目的是爱人,并最终爱神。换句话说,做好心理学就是在研究人的行动当中,把做心理学作为一种爱的方式,作为一种默想神、爱神的方式。”21
因此,非信徒无法充分做好心理学工作,因为其灵性生命的成长是不够充分的。”心理学家的心理和灵性健康状况决定了他是否能在爱中做好心理学。”22
这一进路在多层次解释观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心理学,而是宗教。持整合观的斯坦顿.琼斯则在转化心理学观中看到了令他担忧的“灵性化个人主义”。当寇和霍尔一再强调心理学家的灵命长进的时候,似乎心理学的问题被简化为哪个心理学家在属灵生命上更为成熟的问题。琼斯进一步指出,不同意转化心理学观的人,是否意味着在属灵上就是不够成熟的,以至于无法看清他们是对的。持圣经辅导观的大卫.鲍力森也指出,转化心理学仰赖的是实际上是”修道传统“。
5、 圣经辅导观
圣经辅导观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派别。许多基督徒拒绝接受圣经辅导观提出的批评,甚至圣经辅导运动被一些人贴上了“反心理学“的标签。更有甚者,一些受到过圣经辅导劝诫伤害的信徒公开批评教会某些保守派人士滥用圣经,走向劝诫辅导的反面。
持圣经辅导观的人士大多是教会牧师或直接面对信徒进行教牧辅导工作的教会人员。这一派的观点和多层次解释观有着显明的差异。圣经辅导观的核心观点认为,要达到一个人的心理疗愈目的,最重要的干预手段是对“罪”的处理,以及对“神爱”的信心。“用圣经的话来说,所有的辅导都在尝试做牧养工作,牧养流浪、受苦之羊的灵魂。凡是辅导,其基本工具都一样:”凭爱心说诚实话。“圣经辅导的目标是”爱“,这爱来自”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
大卫.迈尔斯对圣经辅导观是否有效不予置评,他认为多层次解释观和圣经辅导观纯属不同领域。斯坦顿.琼斯则再次呼吁,基督徒需要与世俗思想家接触,并与他们展开对话,向他们学习。大卫.鲍力森的圣经辅导观几乎完全阻断了真正从心理学学习的任何尝试。转化心理学观的约翰.寇和托德.霍尔也指出,“世俗心理学最擅长之处却是教会最为薄弱之处——即,详细理解人类功能运作的动态过程,以及关怀人、听人倾诉。”23
结 语
《心理学与基督教:五种观点》一书,为我们树立了不同观点之间“对话”的榜样。同时也强调了心理学与基督教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重要性。正如埃里克.约翰逊在本书最后的结语中提到的,“对话”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和睦”。“基督徒心理辅导群体正在经历一种类似四十年战争的情况,许多不同的派别轮番上阵,彼此批判、谴责和忽视,每一派别都坚信只有自己的方法有效。”24在这样的境况中,保持“谦卑”、坚持“多视角“、提升”辨别能力“、追求“平等对话”,兴许是基督徒保持“和睦”、“蒙神悦纳”的可行性的方法。
04-16 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