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随着疫情的解封,线下实体聚会开始恢复到常态化。实体聚会的恢复,也意味着线上聚会的减少。“信仰与学术”平台为了能够继续服侍各地读者,除了不定时开展线上讲座,也将讲座的内容整理成文稿,期待可以使更多人获益。本期特刊所涵盖的内容依旧丰富,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敬请关注。
信仰与学术特辑(十)点击蓝字即可下载PDF
在基督教的崇拜礼仪中,有许多的礼仪传统是值得关注的,而大斋期的节期传统和礼仪实践无疑是诸多节期的一个高峰。《大斋期的圣周传统和礼仪实践(上、下)》这两篇文章将以大斋期为例,对大斋期前后的崇拜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茨温利作为16世纪德语区域南部教会革新运动发起人之一、神学家,对中国教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神学思想、教会生活与圣餐观,尤其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相关的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去探讨。《茨温利:生平、神学与宗教改革(上、下)》两篇文章便是对其生平经历、神学思想,以及他在宗教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专项研究。
在教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新的概念,比如创伤、PUA(有计划的“精神虐待”)、煤气灯(gas-light)、属灵虐待等。《属灵虐待与宗教创伤》一文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属灵虐待与宗教创伤”,不仅对其有着重的介绍,并分析这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危害,最后在回应这些议题时也给予了相应的预防与解决之道。提到教会中的创伤,讲员的另一篇姊妹作《传道人的自我关顾——长期事工的压力管理和“耗尽”预防》,则是讲述传道人所面临的创伤。文章是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调研数据,发现大多数传道人在教会中有过各种受伤与耗尽的经历,最终导致无法继续侍奉下去。因此该文章指出传道人在面对“耗尽”的问题时,需要学会自我关顾,维护好自己的身体、灵性、情绪,才能很好地委身在神的事工上。
关于女性在教会中的讲道事奉,一直以来在基督徒内部就产生了诸多观点。较为常见的是许多教会根据《提摩太前书》二11-12这段经文,认为女性不允许参与讲道事奉。《我不许女人讲道?——根据〈提摩太前书〉二11-15来看女性的讲道事奉》一文则是将该段经文的不同解经观点进行分析,重新审视女性在教会中的讲道事奉。
疫情之后为何会信徒减少,这当中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教会信徒的神学素养》一文认为基督徒不能坚定委身教会的问题,不仅仅是意志、行动力或信仰情感缺乏激奋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对真理认知的问题。该文不仅回应了此议题,也指出基督徒的神学素养和属灵生命息息相关,即属灵生命其实是落实在基督徒的神学素养这一内涵之中。
《教会建造走向何方:神的国或福音?》一文提醒我们要思考如今所呈现的福音方式,所进行的福音导向的教会建造,真的符合圣经中神的心意和对福音的描述吗?文中指出中国教会当下所面临的“内忧外患”,针对这一困境,文中也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解决之道。
《漫画解读宗教伦理的现实性与陌生性-以石井沙耶的信仰经历为例》一文,则是通过对日本漫画《我的妈妈是狂热宗教信徒》中的主人翁石井沙耶这个小女孩的信仰经历的梳理。分析沙耶的信仰从“成圣”到“恶化”的原因,继而延伸至新约时代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与耶稣的“山上宝训”,具体分析宗教道德的陌生性与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