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大一神教的先知觀
1.猶太教的先知觀
摩西·邁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于1160年在《密西拿》(Mishnah)中第一次歸納了猶太教的十三條信仰條款,其中第6、7條是關于先知的:“先知向世人所傳達造物主的一切話語皆真實無誤;先知摩西是真實的,摩西是先知之父,是最偉大的先知”[①]。這是理解猶太教先知觀的鑰匙。
“先知”(希伯來語Navia)一詞的原意是“爲上帝精神所感動的講話者或布道者”,也稱爲“上帝消息的傳遞者”。造物主揀選先知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具備完美人格的人,“傑出的智力和心靈修養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②]。先知絕大多數爲希伯來先知,隻有7位非希伯來人。而在希伯來先知中,摩西(中國穆斯林習慣上稱爲“穆薩”)是最偉大的,造物主授予他的啓示是所有後來的先知們賴以汲取的源泉。“摩西既說出了别的先知的話,也說出了自己的話,凡預言的人隻不過是表述了摩西預言的精義而已。”[③] 因此造物主降示給摩西的啓示《托拉》(希伯來語Torah,又譯“律法書”或“摩西五經”;穆斯林所稱的“讨拉特”)是猶太教最高經典。摩西之後的先知隻是重復《托拉》的啓示、呼喚人們信仰唯一的主宰,而沒有增加或減少摩西所受的啓示。
猶太教經典記載了48位男先知和7位女先知的事迹。這些先知包括猶太人的著名祖先以及今天我們在《舊約》中所能看到的先知(基督教也承認的先知,下文還将論及)。摩西之後的先知,其能力和接受啓示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認爲,耶路撒冷的第一聖殿被毀以後(前586年),接受造物主的啓示并傳達預言的能力在猶太人中也随之停息了:“從聖殿被毀的那天起,先知們的預言禀賦便被拿走,而給了賢人”[④]。希伯來聖經的閉合意味着先知時代的結束,從此開啓了持續至今的拉比(意爲教師,類似伊斯蘭教的阿訇)猶太教時期。
2.基督教的先知觀
在希伯來聖經閉合以後400多年,誕生了一位一神教的偉大復興者:拿撒勒人耶稣(穆斯林稱爲“爾薩”)。他的門徒後來創立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基督教一方面繼承了希伯來聖經,稱之爲《舊約》,另一方面以耶稣門徒記載耶稣生平的《福音書》和《使徒書信》爲主彙集成了《新約》。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先知傳統,又對其進行了發展和改造。
基督教中的先知(Prophet)也稱爲神的使者(messenger of God)。基督教認爲,《聖經》中第一位自稱爲“先知”的是摩西,而《申命記》中摩西講述了上帝興起先知的許諾:“耶和華就對我說:‘他們所說的是。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象你。我要将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将我一切所要吩咐都傳給他們。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讨誰的罪。’”(申18:17-19)
這段話是理解先知的關鍵,它表明:
第一, 上帝許諾要在人類中興起先知;
第二, 摩西是一位先知,是先知的表率;
第三, 先知的職能是傳達上帝的信息。
圖:《聖經》中的先知
《約書亞》記中并未出現“先知”稱謂。在《舊約》中,《摩西五經》(創世記到申命記)之後的部分是“前先知書”四卷。
在《士師記》中提到了女先知底波拉(士4:4-5)。
從撒母耳時代開始,以色列立國,從士師時代進入王國時期,出現了“禮儀先知”(Cultic Prophets),如拿單、以利亞、以利沙及米該雅等。這些先知的話語多于神迹,信息不多,沒有單獨成書,所以又稱“口傳先知”,這部分書卷稱爲“前先知書”。
從前8世紀阿摩司起,進入“書寫先知”的時代,直至前6世紀的瑪拉基爲止。這一時期的著作構成了《聖經》先知文學的主體,是《舊約》的第四部分《先知書》,包括四大本先知書和十二本小先知書。
先知著作的核心思想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認主獨一”,耶和華爲唯一的真神。先知号召人類認識唯一主的公義與作爲、審判與救恩。
第二,“聖潔”。接近上帝就必須使自己成爲聖潔,因爲神是聖潔的。人類的罪污染了大地,人隻有尋求神,遵守他的誡命,才能獲得救恩。
第三,預言“彌塞亞”的來臨。上帝将要派遣一位彌塞亞拯救人類。對基督教來說,這第三點是最重要的:因爲耶稣就是先知們預言的那位彌塞亞。
對基督教來說,先知的職能是傳達神的信息,但這信息的高潮部分不再是猶太教的對摩西所受啓示的一再強化,而是落實到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耶稣基督的來臨。基督教認爲整個《舊約》都在爲耶稣的誕生做鋪墊,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是先知傳統的終結。因爲耶稣所帶來的是直接來自上帝的、徹底的救恩,作爲“三位一體”中的一位的“聖子”耶稣基督的出場,使得“先知”作爲上帝代言人的角色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3.伊斯蘭教的先知觀
伊斯蘭教是一神教傳統最晚出的一個,也是最徹底的一神教。在《古蘭經》中,先知穆罕默德得到的啓示宣稱他的使命是復興“易蔔拉欣(亞伯拉罕)的宗教”:“然後,我啓示你說:‘你應當遵守信奉正教易蔔拉欣的宗教。他不是以物配主的。’”(古16:123)因此,伊斯蘭教義有抛棄基督教義向猶太教一神傳統回歸的傾向,但又有自成一體的教義體係和特點。下面我們将舉先知觀的例子來說明。
伊斯蘭教的六大信仰之一是“信使者(先知)”。在《古蘭經》中,先知的地位和作用比之前兩個宗教更具統一性和根本性。穆斯林學者對先知這一概念的讨論也更加清晰明了。
在阿拉伯語中,有兩個詞語與之相關:
一是al-Rasūl(復數al-Rusul),意爲“使者”;
一是al-Nabiy(復數al-Anbiyā’),意爲“先知”。
穆斯林學者區分了兩個概念:
先知是直接領受真主啓示,能做出預言的人(如《舊約·先知書》中的各位先知);使者則是有明證和教律,負有真主委任的專門使命的人,是先知中的一部分人。
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穆斯林學者進一步使用四個詞彙對先知和使者進行了區分:
1.列聖(al-Anbiyā’)。真主雖沒有對他們直接下達命令,他們也無自己的經典和教律,但他們遵循前代使者傳達的信息,并能言傳身教。據說有12萬4千多的列聖。
2.欽聖(al-Mursalūn)。真主曾分别降啓示于他們,各有自己的經典和教律。據說有313人。
3.大聖(Ulu al-‘Izmi)。不僅接受啓示,有經典和教律,而且更有建樹和發展的使者。一般認爲有18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努哈(諾亞)、易蔔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薩(耶稣)、穆罕默德等五位。
4.至聖(Khātam al-Anbiyā’)。僅指穆罕默德一人,因爲他是最後一位先知,是完美了先知使命的“封印的使者”,《古蘭經》說:“穆罕默德不是你們中任何男人的父親,而是真主的使者,和衆先知的封印。真主是全知萬物的。”(33:40)
與《聖經》中的先知傳統主要爲希伯來民族先知不同的是,《古蘭經》指出先知的使命雖有民族和地域的差别,但先知身份本身是普世性的:“我在每個民族中,确已派遣一個使者,說:‘你們應當崇拜真主,當遠離惡魔。’”(古16:36)所有的先知的信息都是關于“認主獨一”的,都是人類的警告者(以火獄)和報喜者(以天堂)。因此,《古蘭經》強調對所有先知的尊敬和接受:“……他們人人都确信真主和他的衆天神,一切經典和衆使者。[他們說]:‘我們對于他的任何使者,都不加以歧視’”(古2:285)。
針對猶太人、基督徒對先知穆罕默德身份的懷疑,穆斯林對《舊約·申命記》關于先知的經文做出了新的诠釋:“耶和華就對我說:‘他們所說的是。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象你。我要将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将我一切所要吩咐都傳給他們。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讨誰的罪。’”(申18:17-19)穆斯林認爲,既然《申命記》中已經明确宣稱在猶太人中再沒出現過像摩西一樣偉大的先知,則這裏造物主許諾“在他們兄弟中間”派遣一位“像你”(像摩西)的先知,則必然是指在阿拉伯人(猶太人的兄弟,以實瑪利的後代)中間派遣的先知穆罕默德。